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帮助和引导青年员工树牢理想信念、提高社会化能力,激发青年员工投身基层、服务家乡的深厚情怀,推动共青团实践育人工作成效持续增强,公司分团委积极组织开展2025年寒假社会实践活动。
自活动启动以来,公司学子踊跃报名参与,以蓬勃朝气和坚定信念,投身到形式多样的实践项目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青春篇章~
实践人员:小教2301班李雅倩
实践地点: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青松路社区
在这个寒假,我有幸参与了热腾公益的“夕阳善助老计划”,这段经历为我的假期生活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让我收获了许多宝贵的感悟。
活动前期,准备爱心包的过程充满意义。看着一袋袋面粉、一桶桶食用油、一件件护理用品被整齐地装包,我深知这些简单的物品,将成为传递温暖的桥梁。我们希望这份微小的善意,能为老人们驱散寒冬,缓解生活上的困难。
入户探访时,我看到老人们眼中的惊喜与感动,那一刻,我明白了陪伴的珍贵。91岁的杨爷爷讲起建国前后的工作经历,眼中满是光芒。那一刻,我仿佛穿越时空,听到了历史的回声。我意识到,老人们不仅是岁月的见证者,更是一部部鲜活的历史书。付爷爷家的整洁,彰显着他和老伴对生活的热爱;付奶奶古稀之年仍努力工作的精神,让我深受触动。他们的生活态度教会我,无论处于什么年纪,都要积极面对生活。
这次志愿活动,不仅温暖了老人的心,于我而言也是成长的契机。我学会了如何与不同的人沟通交流,提高了自己的沟通能力,还让我更加懂得珍惜和感恩。看到老人们脸上洋溢的笑容,我内心充满了成就感,也更加坚定了我继续参与志愿活动的决心。
这段社会实践经历,让我与老人们近距离接触,听他们讲述人生的起伏,看到他们生活中的欢喜与不易,才让我真切触摸到了社会的真实模样。这份温暖将会永远留在我的心底,成为我前行的动力。未来,只要有机会,我还会继续参与志愿活动,用自己小小的力量温暖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实践人:书法2401班刘凯惠
实践地点:延安市志丹县农业农村局
接触陕北秧歌,那极具张力的动作、欢快激昂的鼓点,瞬间点燃了我的热情。在学习秧歌动作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它的独特魅力。每一个扭腰、摆臂,都充满了力量与美感,看似简单的动作,实则需要精准的控制和协调。这不仅锻炼了我的身体协调性,更让我感受到了民间艺术的深厚底蕴。
在与团队成员一起排练和表演的过程中,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得以充分体现。大家为了共同的目标,齐心协力,互相配合。从最初的动作生疏到后来的默契十足,我们一起克服了许多困难。这种团队合作的经历,让我明白了团结的力量,也增强了我的人际交往能力。
深入了解陕北秧歌的文化内涵后,我对这片黄土地上的人民充满了敬意。陕北秧歌不仅仅是一种舞蹈形式,更是陕北人民生活的写照,承载着他们的喜怒哀乐、风土人情。它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的表达。通过秧歌,我看到了陕北人民的坚韧、乐观和热情,这些品质深深地感染着我。
在实践活动中,我们还尝试将陕北秧歌与现代元素相结合,进行创新表演。这一过程让我认识到,传统文化需要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才能焕发出新的活力。我们既要尊重和保护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要勇于尝试新的表现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它。
这次实践活动,让我对陕北秧歌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它不仅丰富了我的课余生活,还让我在文化传承、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了锻炼和提升。我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这样的活动中,为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实践人员:书法2401班娄艺洋
社会实践地点:晋州市文联
这个寒假,我有幸参与了晋州市文联组织的志愿者服务进行社会实践活动。领到了我的马甲的同时我也领到了我的任务。由于初次参与,我的任务是作为志愿者协助工作人员提供社区服务,如贴对联,送福字等较为简单的工作,领导和前辈们都很友善,给了我很多帮助,让我一点点从认识工作到熟悉工作,端正认真踏实工作的态度。实践出真知,在这里,我知道不能只依靠读过的书帮我解决实际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且在实践中不断获得新的知识,增长才干,积极地面对难题和挑战。
这次社会实践活动,让我感受颇深,也让我在寒假生活中找到了发挥自身价值的机会。我对社区工作有了更加直观地了解。晋州市文联和南新街社区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和细致入微的工作,让我深刻体会到基层组织在维护社会稳定和服务居民方面的重要作用。这次社会实践不仅丰富了我的认知,也让我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锻炼。在这次社会实践活动中,我学会了如何更好地与人沟通,如何高效地解决问题。这段经历无疑是我生活中的一笔宝贵财富,也将成为我今后继续努力的动力源泉。
这次社会实践,文联的领导和工作人员给了我很多指导和帮助,不仅让我广泛接触和了解了他们的日常工作,也增强了我的社会责任感和对家乡的深厚感情。通过与家乡人民的亲密互动,我对家乡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未来,我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身于学习和工作,在不断地实践中学习和成长,努力成为新时代有担当、能吃苦的新青年,为家乡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实践人员:书法2401班彭斌
实践地点:尉家沟村委
初到村委实践时,我内心满是忐忑与期待,好奇又紧张。在这几个月的实践里,我真切体会到基层工作的丰富与繁杂,收获了宝贵的成长。
在村委,我协助处理文件资料、参与组织村民活动。记得一次村里举办秧歌文化节,春联活动,从前期策划宣传,到活动当天维持秩序、协调各方,每个环节都需要细致入微。为了让更多村民参与,我和村委成员挨家挨户走访宣传。活动那天,看到村民们脸上洋溢的笑容,我由衷感到付出的一切都值得。这不仅锻炼了我的组织协调能力,更让我明白村民的认可就是对基层工作最大的褒奖。
和村民们打交道,也让我对乡村生活有了全新认识。一开始,沟通时我还有些生涩,担心不能准确传达信息。但村民们质朴又热情,慢慢地,我学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交流,倾听他们的诉求,帮着解决一些生活琐事。从家长里短中,我看到乡村发展的脉络,也意识到基层工作要实实在在,真正为村民谋福利。
这段实践经历,于我而言是一次深刻的成长。它让我褪去员工时代的稚嫩,学会脚踏实地,懂得责任与担当。未来,不管从事什么工作,我都会带着这份在基层实践中收获的初心,用所学去回馈社会,为更多人带来积极的改变。

实践人员:书法2401班谭智
实践地点:湖南怀化辰溪
在2024年春节来临之际,我作为一名在校书法专业的老员工,在家乡湖南怀化辰溪的小农村里独自为家乡人民组织了一场现场义务春联书写活动以响应学校号召。
本次活动我通过现场书写,书学知识讲解,对联形式知识传播,免费赠送春联的形式来组织。其中,我感受着乡亲们的热情。一方面是村中长辈对年轻人的赞扬和肯定,另一方面也是中国人民对书法文化的好奇和欣赏。在这场活动中我尽我地所能向乡亲们分享书法知识,传播书写的艺术,传递国学之美,引得乡亲们对书写艺术展开了热烈讨论,使新春中的农村有了更加喜气洋洋的佳节氛围。同时也给乡村的孩子留下了新的美学记忆,在他们心里种下了书写艺术的种子。他们活蹦乱跳地缠着我对他们进行书法教学。
在这样欢乐的社会实践氛围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奉献的力量,他人的信任让我体会到自我价值的实现,也让我坚定了我们的专业在中国人民心里坚不可摧的传统地位。
社会是一所锻炼人的综合性大学,只有正确引导我们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于社会,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才能使我们发现自身的不足。同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新时代的年轻人应该自觉走入社会中去,深入了解人民的美好夙愿,切实发展人民的具体需求。在实践中感悟和成长,为未来我们踏入社会、服务社会积累丰富的经验。
通过本次实践我收获了更加大胆的书写技艺,在专业上得到了新的灵感。收获了自我价值肯定,体味到了乡间民俗的淳朴和热情,与乡亲们建立了更浓厚的情谊。对社会实践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增强了我的社会责任心和民族使命的担当。

实践人员:书法2401班陈宇萌
实践地点:榆林市高专附中
在这个回校活动中,我们还能感受到校园的熟悉和温馨。重返教室,回到曾经的座位上,我们仿佛能听到员工时代的欢声笑语和严肃的课堂氛围。回忆起那段美好时光,我们不禁感叹时光荏苒,却依旧对员工时代的点点滴滴难以忘怀。
而与各位任课老师座谈,是我们最为难忘的一部分。老师们用温暖的目光注视着我们,分享着他们曾经的教诲和期望。我们向老师们汇报了自己的大学成长和收获,分享了自己的奋斗故事。尽管只是短暂的交流,但从老师们赞许的目光和鼓励的话语中,我们感受到了自己的无限潜能和可能性。
母校的老师们对我们寄予了厚望,他们相信我们是有潜力改变世界的青年。这种信任和鼓励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更加坚定地相信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我们将用这份信任和鞭策,持续努力学习,并以优秀的成绩回报母校对我的期望。

实践人员:书法2401班王莺睿
实践地点: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渭南民建医院
腊月二十八的早晨,砚台里的墨汁在零下三度的空气中凝成冰晶,毛笔尖的狼毫却始终保持着柔软的弧度。作为书法专业员工,我再一次以志愿者的身份走进社区活动中心,在铺满红宣纸的长桌前,开启了一场关于传统与温情的对话。活动现场不断有人感叹道,“对联这东西还是要手写的才更有年味啊,跟打印机打印出来的还是不一样啊!”。在机械复制的时代,手写春联的珍贵性不再是技术稀缺造就的价值。
当墨汁渗入宣纸的经纬,每个字都成为不可复制的生命体。收笔时的飞白如同呼吸的痕迹,竖锋转折处的墨色堆积暗合心跳节奏。这种带着体温的书写,让汉字脱离了符号功能,蜕变为可触摸的文化基因。连续五六个小时的书写,完成近百副的春联,暴露了课堂中学习的不足,既要保证速度,又要维持字体的结构稳定,是对控笔能力是全新的考验,以及人们对字体风格的偏好,这让我认识到,书法服务需要灵活调整创作策略。
这次实践,我懂得了书法不仅是展厅里的艺术品,更是连接人与人之间的文化脐带。当我们在红纸上写下吉祥话时,横竖撇捺间流淌的是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在这个数字化时代,手写春联的温度,恰似寒冬里不灭的炉火,既温暖了握笔的掌心,也照亮了接春联的笑脸。
寒风中的红纸渐渐干燥卷曲,如同正在苏醒的文化记忆。这次实践让我意识到,书法教育不应止于笔法训练,更要培养文化接力的自觉。当我们的毛笔不仅为展览而舞动,当我们的墨香能够温暖他人的新春,那些沉睡在字帖里的古老笔画,才算真正完成了当代转译。

实践人员:书法2401班叶馨茹
实践地点:镇巴县文化馆
春节前夕,我有幸参与了以“迎新春写春联送祝福”为主题的志愿服务活动,在镇巴县盐场镇,三元镇以及镇巴县消防站度过了充实而温暖的时光。
活动开始前,我和其他志愿者们一起布置场地,摆放好笔墨纸砚。看着那一张张鲜艳的红纸,我满心期待,迫不及待地想要为大家送上新春的祝福。书画展的作品琳琅满目,每一幅都饱含着创作者对新年的美好憧憬。有的画作描绘了热闹的春节场景,有的书法作品则书写着吉祥的诗句,让我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写春联环节,我将我所学的书法知识发挥在于笔墨纸之间,带着春节的喜悦写出了一幅幅春联作品。同时我的书法老师们挥毫泼墨,笔锋游走间,一幅幅对仗工整、寓意吉祥的春联跃然纸上。“一帆风顺年年好,万事如意步步高”,简单的文字却蕴含着深深的祝福。
送春联时,居民们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对我们的作品赞不绝口。一位大爷接过春联,激动地说:“手写的春联才有年味,谢谢你们!”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我们送出的不仅仅是春联,更是一份温暖和关怀。
这次志愿服务活动,让我收获颇丰。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更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热爱。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手写春联这样的传统习俗显得尤为珍贵。它承载着人们对新年的期盼,传递着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积极参与,传统文化一定能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返乡筑梦,青春践志,实践筑情,于实践中感悟,在实践中成长。本次寒假社会实践活动成果丰硕,公司学子以青春担当,赋能基层建设,助力家乡发展。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社会实践工作,拓展实践领域,为员工提供更多锻炼和成长的机会,鼓励员工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更多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