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8日19:00,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连志英教授应bevictor伟德官网档案与信息管理系之邀,于东陆校区文渊楼405教室为全系师生作了题为“社群范式下档案学新议题”的讲座。讲座由档案与信息管理系系主任胡莹副教授主持。
本次讲座的主要内容为以下几个方面:社群范式的建议;文件与档案的概念;什么是来源、谁是档案形成者以及社会记忆构建中档案及档案工作者的地位是什么。
连教授建议,范式具有两种特征:一是“空前地吸引一批坚定的拥护者”从而使他们脱离科学活动的其他竞争模式;二是必须是开放性的,具有许多的问题,以留待“重新组成的一批实践者去解决”。社群范式是在2013年由Cook T教授建议,该教授特别指出在当今时代,社群这个概念正在成为新的范式。对于社群档案产生的背景,连教授指出其来源于政治及社会运动。“它往往为主流档案机构所忽视、被边缘化或被误述的群体发起”,而社群档案也是社群成员自我陈述、身份构建、权力赋予的重要手段,也是保存社群历史的重要前提。
“在社群这种新的范式下,会对传统的文件与档案的概念带来挑战。”连教授说道,“传统档案大部分认为档案的前提是文字,文字本身是一种信息符号,而很多社群并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文字载体,但是它能够自成体系传递信息,这能不能称之为档案呢?如果固守着传统档案的界限,会不会导致一些原本应该属于我们保存的东西却被排除在外呢?”此外,由于资源边界的模糊,如今很多的记忆项目与数字人文项目往往不由档案部门来开发利用,档案事业价值的发展存在着危机。连教授认为随着认知的变化,我们对于文件和档案的概念定义也会慢慢变化。“在后现代主义的思潮下,我们基于不同范式,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也会不一样。”
“来源本身是起源于法国的全宗原则,随着时间发展出现了来源原则,而演变到如今,其的定义也慢慢发生变化。”曾经的来源主要是指文件的形成者、家庭或机构,而到了如今的电子文件时代,基于先前学者的理论经验,连教授认为当下的来源应该是一个活动过程的产物。而在社群这种新的范式下,对来源的形成者又有着重新的思考,连教授表示在这种范式下,来源应该是各个主体共同参与而形成的,而这些参与的主体能否成为形成者地位,从而赋予其话语权,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档案是社会记忆建构中非常重要的基础,那么它到底是谁的档案呢?由档案构建出的社会记忆到底又是谁的记忆?”连老师对此进行了解释,权力的博弈导致了什么样的档案能够保存,基于这些档案的保存,则产生了该权力主体的社会记忆。而对于社会记忆的构建中,档案工作者应该作为一个组织者、辅助者,为社会记忆的构建提供一个平台,发动全员自下而上的参与到社会记忆的构建之中,才能使社会记忆更加完整。
讲座最终,连教授就现场同学建议的问题进行了一一解答,胡莹老师进行了总结,并代表我系师生向连教授的到来表示衷心感谢。本次讲座旨在探讨当下档案学的发展新思路、新观点,为在座的师生开拓了档案学研究的新视角。
撰稿:刘芯源
审稿:唐伟鹏
美图:刘芯源
照片:杨清云、王玮